Tomorrow is yuki day.

感谢陌生人陪我偏头痛

© Tomorrow is yuki day. | Powered by LOFTER

《壬生义士传》和新选组以及冲田总司

*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单纯的观后感……发表一些关于2003年的电影《壬生义士传》、新选组以及冲田总司的闲聊,如果你读过后有兴趣了解他们,或者和我聊聊他们,那就太好啦。

(文中对新选组诸位的称呼“先生(せんせい)”沿用台湾版《光之风》所译“师父”,稍微有趣的吐槽丢最后了,如果不想看我叨叨的话请随意地……)

 

开始看《壬生义士传》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说本来想看别的电影可是发现自己的某视频网站会员到期了呀,比如说实在不想写作业呀,比如说想克制一下买漫画的冲动啊……总而言之是看了。

这部时代剧其实并没有多少出彩的镜头,多数都是教科书式的中规中矩,也不过多讲究画面构图,虽然画面都还可以但并没有绝美的场景。唯一让我想提及的大概是本片的打斗场景少有近景和特写,多中景和全景,这就导致我在看打戏的时候只能产生“哦这两个人在比剑啊”的想法,甚至偶尔还会产生跳戏的滑稽喜剧感……

一言以蔽之,相比起我国一些严肃的功夫大戏喜欢借近景增加代入感,《壬生义士传》的打斗场面更多的给人不真实的戏剧感。

以上全是我瞎说的,别信。

……我当然不是导演啦,也难以琢磨导演在拍戏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所以就简单聊聊剧情吧。

《壬生义士传》作为一部对大名鼎鼎的新选组着墨极多的时代剧,主角并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大名鼎鼎的那几位,而是一位名为吉村贯一郎的成员。关于吉村贯一郎这个人,就像大多数新选组的成员一样,并没有过多关于他个人的详细记载,今天的我们想要了解他往往只能从当时的书信中觅得只言片语,或从官方的全组活动记载中找到蛛丝马迹。电影中对他生平概况的描写明显脱胎自子母泽宽曾写下的文字(但看过电影后随手查了查发现子母泽宽对其后期的描写似乎可信度也不高_(:з)∠)_),而且原著也是历史小说而非客观史书,因此其中的夸大成分是不可否认的。

不过吉村师父这个人在电影中的形象的确是一位真正的武士。虽然有所夸张,但对武士的情怀和当时下层武士境遇的描写仍然有值得欣赏之处。

出身盛冈藩的吉村师父,原本在家乡教书,但为了深爱的妻儿能够脱离贫穷饥饿的日子,甚至不惜做出脱藩这种在当时看来相当于叛国一样的举动。加入新选组后的他虽然剑术高超,却为人圆滑,似乎除了赚更多的钱寄给妻儿之外不关心任何事。随着倒幕运动的不断推进,新选组也逐渐走向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伊东派的出走更是搅得局势更加混乱。此时的吉村则渐渐显露出不同于往日的个性,最终在鸟羽伏见之战中身受重伤,请求归藩见见妻儿也被拒绝,被要求自尽的他在大雪飘扬的一夜后以一个武士的身份死去了——为了给儿子留下一把刀,他自尽所用的刀就是那把在战斗中被磨钝了的刀,而藩主为了让他下定决心上路而送来的饭团,他做梦都想吃一次的南部米,一口都没有动。

文字总是过于浅薄,我无法在这里描述出我看到吉村师父只身一人冲向敌阵的背影时因而泣不成声的心情,只能粗略地概括为在那一刻仿佛与戏剧中的人连通了心思,瞬间懂得了所谓武士之道究竟为何。

新选组以刀对枪的壮烈场面甚至比其后他们在巷道之战中占据上风的场景更令我感动,连那个斋藤师父都说“以刀对枪,怎么可能赢”,屏幕外的我自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全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却是天皇军警告新选组“如不立刻撤兵,则按叛军处置”后,硝烟中的队士们失魂落魄地四散躲闪,口中却喃喃:“我们是叛军吗?”

我们是叛军吗?

而随后吉村便站出来,大声说:“我为幕府尽忠,我不想举起双臂反对天皇,但我的职责告诉我要战斗!”

于是,义无反顾。

但就是这样的吉村师父,却做出请求归藩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举动,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那个圆滑的吉村贯一郎。但他同样心甘情愿请求脱藩的惩罚,便无法让人再产生不齿之感。而他最终死去的姿态令藩主追悔莫及,我却觉得他在那一刻达成了道义与私情的平衡。

而《壬生义士传》中塑造的斋藤一也令我动容。一直以来对斋藤此人并无特别的好恶,甚至还曾觉得他冷酷且高傲(当然还是受文艺作品影响……),至此却觉得或许有一天会想要更加理解他。虽然电影中的故事仍是虚构居多的文艺作品,但总归令我重新有了理解斋藤师父的冲动。

仔细想一想,斋藤师父从一开始就是个传统的轻生重死者,视尽忠捐躯为理所应当,但讽刺的是他却最终活了下来,一直活到大正年间。而我们最为熟悉的几位新选组队士,最终活下来的似乎只有斋藤一和永仓新八。

那些熟悉的名字,几乎没有一个活到不惑之年。带着无尽的疑惑匆匆离世,最终在史书上却连确切的生卒年份都难以找寻。

而那活着走过不惑之年的人呢,或许还会觉得疑惑顿生,此生无解。

对新选组的感情或许很大程度上都出自我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对于那个遥远时空意外的剑客集团的种种想象和揣测最终得不到回应,对他们心境的理解也总是捕风捉影。这个因作风无情在当时被称为“壬生狼”的组织或许并没有预料到他们会以悲情英雄的角色被后世所缅怀,一如他们同样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逆历史潮流而行。

《壬生义士传》的故事发生在芹泽鸭被刺杀之后、伊东甲子太郎进入新选组的近藤世代,而在过去的我看来最难以想象的大概就是刺杀芹泽鸭的细节。芹泽作为新选组成立之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一直跟随他的队士们想必对他感情深厚,可这样的他们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杀死芹泽的呢?

也似乎就像《光之风》中所刻画的那样,要问理由,“因为我是武士。”

在现在的我看来,或许这是因为“忠”。

当今许多国人常持的一种论调,区区东瀛小国亡我之心不死,可你们那一套全是跟我们学的,都是我们玩剩下的!但在我看来,虽然所谓武士道精神和“忠”最初的确是从中土学去的,可在漫长的历史中早已慢慢演化成截然不同的东西,与我们所理解的并不一样。

当然在这里并没有贬低“忠”的意思。新选组诸位所谓的“忠”,或许更多出于下级对上级绝对的忠诚,而非我们所谓不忠于国则不为“忠”。忠于幕府的他们最后的疑惑“我们是叛军吗”,其实早就有答案。

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我在此时以自己浅薄的视野尝试理解百年之前的他们,却也因此而深深爱着他们。

因为注定无法触碰,而只渴望离他们更近一点。

难以捉摸。

最后来谈谈冲田总司。

有些友人可能知道,我是冲田粉。《壬生义士传》中的总司由堺雅人出演,虽然戏份不多,最后吐血的情节也有一丝特效没诚意的尴尬,但仍然是我很喜欢的总司。

关于总司最著名的故事,也许是在池田屋一役中因肺结核而吐血昏迷。但实际上,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其实也不高。池田屋事件发生在1864年,而总司死于1868年,况且池田屋事件发生之后仍有很多总司活跃的记录,一个已经病重如斯的人真的可以一直坚持战斗吗?比起因肺结核吐血昏迷,我更倾向于中暑一说。

而关于总司本人的记载,提及他的个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大概是“江户子”。所谓“江户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就我个人来讲有点难以判断。后来读过杉浦日向子老师的《一日江户人》,粗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才模模糊糊有所理解。

简单来说,闭关锁国导致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安定,而当时的江户人甚至于只要工作六个月就可以赚够一年的开销,百姓富足,自然就富有生活情趣。了解了这一点,大概就能想象江户子不拘小节、爽朗直率的个性,而他们横冲直撞的行为,似乎也能理解。

这或许就是我喜欢这一版总司的原因。比起一些文艺作品习惯于刻画温柔阳光的大男孩形象,或许片中那个一脸满不在乎的年轻人更接近我心中的总司。

彼时的堺雅人还没有出演那部让他小有名气的《Legal High》,在《壬生义士传》中出演穿着红色队服的总司后,又在《新选组!》中出演了穿着浅葱色队服的山南师父。虽然对山南师父也有着浓浓的敬爱之情,但或许我会一直记得他所出演的总司。

对于总司的情感其实就和对新选组的大家的情感一样,明明知道无法触碰,却依然想要靠近。关于这个人的好,总是让我津津乐道:天才少年剑客、洁身自好、擅长待人接物……

而我总也不愿提及的,总司也没有走到不惑之年。天才如他,年仅十九岁就得到天然理心流免许皆传资格,直到去世时,他也尚且是个二十前半的青年。

这个青年因病去世,最终无法如他的同伴们一样死在战场上。

后世永憾。

终究不知道他去世时的确切年龄。区区两年,在漫漫历史中不值一提。

也难以勾画他的面孔。片中出现的那张合影,后世并没有机会一窥。

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他亲笔写下的文字,也寥寥无几。而传颂最广的、据说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俳句,究竟是不是他总司所写、是不是总司临终所作、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也都通通没有确切答案。

「动かねば 暗にへだつや 花と水」

“纵然身不动,又能否隔开黑暗,那些花与水”

那温柔抚过草叶和花朵的风,是否也曾拂过你的发梢呢。

 

 

 

 

 

以下是吐槽时间:

*这个斋藤师父未免帅过头了吧嗷!话说明明公认的美男子是土方和伊东啊可是这个斋藤师父比他们都帅呢(……

*话说我一直对把总司描绘成长发飘飘的美少年的文艺作品持怀疑态度,我们总司没有那么帅,大概是你们想多了(……)

不开玩笑地讲,一方面从年龄和身份上讲他的发型应该更接近片中的造型,一方面并没有总司的照片留下来,关于他的长相的说法又众说纷纭,仔细想想是美少年多还是路人甲多?当然是路人甲多。所以我觉得总司很大可能性就是路人甲脸【。】当然绝对不是什么希望自己爱豆长得丑点这样就只有我喜欢他了的心理,我当然也希望总司是美少年,这样安利的时候比较方便【划

*恶鬼副长土方,着墨不多,所以一点也不恶鬼,更像邻家大叔【不 但是藤间宇宙太水嫩了!!!!!

*其实让我了解到最多新选组相关信息的反倒是渡边多惠子老师的《光之风》,渡边阿姨之考究力足以吊打我等自诩考究党_(:з)∠)_

*关于新选组诸位的塑造,我觉得其中也有个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说我国悲情英雄是不逛青楼的,即使逛了也是纯情如斯DT到最后【不是 所以醒一醒啊少女们!新选组的队士们可是逢年过节有事没事发了工资就去岛原玩的啊!连那个不苟言笑的恶鬼副长土方也会对下属说“去岛原玩玩吧”!虽然近藤世代队规森严可是没有规定过禁止队士逛窑子啊!原本明确记载其洁身自好不近女色的就没几个,剩下的全都是岛原的恩客呀,得了钱先说“这次可得找个太夫”的呀!醒一醒少女们!

是说反而因此觉得他们的真实可爱,并不会因此而不爱他们,毕竟逛窑子在当时不犯法,而且武士也是正常的男人啊。

……怎么说得好像我喜欢逛窑子的男人一样(。)

*说到文化差异就忆起曾几何时我的历史老师在讲明治维新的时候提到过“武士道精神”,粗略地讲了讲,底下的同学们却纷纷流露出嘲笑之意,几乎全班哄堂大笑。自然并不是指责他们什么,只是想说,虽然各位一直标榜他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我们玩剩下的,却也不见得就真的理解得了。所以说,文化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啊,不管再怎么追根溯源,现在的我们,也是有着不同文化的两个国家呀。

评论 ( 9 )
热度 ( 37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